k8凯发官网入口

绩效管理的5大误区
栏目:k8凯发官网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8-19
 “科学管理理论”为基础,它强调生产效率,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让工人生产出更多产品。这阶段以单一价值为核心,绩效管理呈现出简单粗暴的特点。  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提出“目标管理法”,推动绩效考核从监督工具转变为战略执行手段。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,通过共识达成战略执行,实现双向互动。  引入多维评估和战略工具,如360度反馈、平衡计分卡和KPI体系,绩效管理更加系统化。  从考核转向持续发展,特征包

  “科学管理理论”为基础,它强调生产效率,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让工人生产出更多产品。这阶段以单一价值为核心,绩效管理呈现出简单粗暴的特点。

  德鲁克在《管理的实践》中提出“目标管理法”,推动绩效考核从监督工具转变为战略执行手段。上下级共同制定目标,通过共识达成战略执行,实现双向互动。

  引入多维评估和战略工具,如360度反馈、平衡计分卡和KPI体系,绩效管理更加系统化。

  从考核转向持续发展,特征包括高频沟通、定期辅导、动态调整目标,以及OKR与KPI的融合,这个阶段是多措并举、持续发展。

  许多企业高层将绩效管理视为人力资源部的职责。高层管理者尤其要重视,因为绩效的本质是“为成果而管理”。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开始,企业经营的核心就是目标达成,而绩效管理正是确保这一点的关键。

  在职责分工上我们必须明确,绩效管理不是某个部门的任务,而是全员的共同责任。人力资源部同时负责组织绩效和岗位绩效,但有些企业会分开管理,比如运营部主导组织绩效,HR负责岗位绩效。如果权责不清,执行就会混乱。

  许多员工并未真正认识到绩效管理对公司和个人的意义,仅仅把它当作一项例行任务——填表、打分、提交,草草了事。

  以NBA球星库里为例,他高度关注自己的投篮数据,例如两分球、三分球得分、助攻次数、篮板球数量等,因为这些表现直接影响他的薪酬与身价。

  同样,绩效管理对员工而言,不应只是上级或HR的考核工具,而是自我检视的镜子,因为最终的责任主体和受益主体,都是我们自己。

  很多企业认为做了绩效考核就等于做了绩效管理,这是很大的误解。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,它侧重于判断评估和事后评价,而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,它侧重于事先沟通与绩效提高,伴随着管理的全过程。

  从模块来看,绩效管理包括组织绩效、岗位绩效、绩效应用和绩效制度四大块。绩效制度里又包含组织分工、流程设计、周期安排,甚至后期的绩效申诉等内容。

  我在企业调研时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刚和高管们讨论完正确的绩效理念,转头就听到他们在会议上说“不好好干就考核你们,人力资源部记下来扣工资”,这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  这里要理清几个关系:绩效和激励的关系,以及绩效和奖惩的关系。考核和激励本身是不分家的,中间一般要设置一个基准值,达不到基准可能会有所谓的“考核”,而超过基准就应该有相应的激励。

  考核和奖惩也不同,考核是评价“优良中差”的机制,奖惩则是判断“对错”的制度。考核属于常态化管理,而奖惩往往是针对特定的某类事件的。

  我称之为“定目标争后恐先,完不成得过且过”。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在制定目标时,各部门都倾向于选择容易完成的、自己可控的目标;二是在执行过程中,一旦发现与目标有偏差,就采取倦怠的态度或者干脆选择躺平。

  这里对企业的挑战是,企业的绩效管理文化如何,以及企业的人才标准要求如何?企业是否有高绩效标杆人员,获得相应的高收益或者高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导向。还有就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时,在人才标准里有没有对于挑战高目标的素质要求?这都是我们要考虑的。

  很多企业在制定绩效目标时,往往是在争吵中勉强达成所谓的“共识”。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年底或年初签订绩效合同之前,员工总觉得领导定的目标太高,哪怕签了责任状但内心仍不认同。

  这里的本质在于绩效目标结构、目标额度如何科学设计。现实中,很多企业的年度经营目标都是简单粗放地设定一个增长百分比,好一点的会参照行业情况,比如比去年增长5%、10%或20%。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通过驱动要素的分解和推导,用数学运算得出合理的目标区间。只要在这个区间内设定的目标,都是可以更精准且更容易达成共识的合理目标。

  我们都知道目标需要层层分解,从集团到公司,再到部门、团队,最后到岗位。但现实中经常出现下级指标无法有效承接上级指标的情况。

  传统的分解方式往往只是简单的结果到结果的分解,比如把公司整体目标按区域或者人头拆分。

  正确的做法是,从上一级到下一级,同样用数学公式的方式,把结果变成要素级或者岗位级的动作数据,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绩效体系,我们称之为ORDA全新绩效体系,通过关键结果指标和关键过程指标、关键行为指标的有机结合,实现目标的科学分解。

 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定性指标占比过高,评价标准不清晰。这就导致评价时千人千面、千人千言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,打分结果自然无法客观反映被考核者的工作成果及价值。

 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:第一,要控制定性指标的比例。最好避免定性指标,如果确实需要,也要严格控制权重。第二,即使是定性指标,也要有清晰的描述性的评价标准和得分规则。

  k8凯发官网

  比如可以采用“层差法”,就像高考赋分制一样,所取得的这个绩效考核得分在什么区间,再对应一个分数。此外还有“比例法”,根据完成百分比直接对应得分。再例如“加减分法”,以100分为标准值,完成标准值得100分,未完成则相应减分。比如完成90%可能减10分,超额完成可以加分,但通常会设置上限,比如最多加20分。这种方法比简单的比例法更灵活。

  还有一种是“非此即彼法”,也叫“一票否决”。这种方法非常严格,指标要么完成得分,要么没完成不得分。比如安全生产事故、重大审计问题等,一旦发生就直接否决。

  主要出现在项目制企业或混合型组织中。这类企业既有日常运营的业务,又有跨部门项目。传统的月度、季度考核周期往往与项目里程碑不匹配。

  解决方法其实很简单:把项目里程碑节点融入常规考核周期,确定好权重和比例即可。比如一个三个月周期的项目,七月份和九月份有里程碑,就把这些节点纳入当月的考核指标。八月份没有里程碑就不用管。如果七月份里程碑未完成,可以滚动到八月份考核。

  主要表现为职能部门普遍打分比业务部门高,不同岗位之间分数难以比较。这里涉及两个问题:一是不同部门的考核得分如何去对比,二是不同岗位的考核结果如何对比。

  解决方案是引入“修正系数”。一个前提是,部门的绩效代表了部门总体业绩水平。以部门绩效为基准,对员工原始得分进行修正。比如某部门绩效75分,但员工平均得分87分,说明打分偏高,需要通过系数调整使平均分回归75分。这样不同部门的员工得分才具有可比性。

  在绩效结果应用上,最常见的误区是“吃大锅饭”。很多企业的绩效等级变成轮流坐庄,甚至成为公开的“明规则”。这背后反映的是两个问题:

  在绩效等级设置上,企业通常采用3-5档的划分方式。A企业可能采用三档制:优秀、合格、需改进;B企业采用四档制:优秀、满意、待改进、不胜任;C企业采用五档:卓越、超越预期、达标、待改进、不胜任。究竟选择几档更为合适?这需要根据企业绩效管理的成熟度来决定。

  对于刚推行绩效管理的企业,建议从三档制起步,暂不设置“不胜任”等级,而是通过“需改进”给予警示。随着管理精细化程度提升,可以逐步增加等级,比如将“需改进”细化为“待改进”和“不胜任”两档,并配套相应的改进计划和人员储备机制。而增加“卓越”,就是为了拉开人才差距,让内部的激励更加明显。

  第二个应用误区是考核/激励“不咸不淡”——绩效好坏对收入影响微乎其微,导致员工缺乏改进动力,不愿意为绩效工资付出额外的努力。

  1.绩效工资比例设置不合理。工资比例没有占到足够的额度,浮动部分占比过低,就难以产生足够的考核/激励效果。

  2.收入差距不够显著。这就要通过绩效的等级分布的排列,从而拉大不同绩效等级的收入差距。

  第三个误区是“发展脱节”——考核结果只对当下有用,绩效结果仅用于当期薪酬发放,缺乏持续影响力。这就需要多维度应用来鼓励员工持续追求优良绩效。

  1.绩效奖金:建议将浮动部分明确为“奖金”而非“工资”,强化激励属性。奖金应该基于超额绩效发放,而非基本薪酬的扣减。

  3.年终奖励:设立与公司、部门整体绩效挂钩的奖金包,让员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。

  4.发展通道:将绩效结果作为晋升、调薪、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,形成长期发展激励。

  可见,绩效管理的价值,从来不止于考核打分,而在于成为连接战略与执行、驱动组织与个体共成长的纽带。